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冷思考

发布日期:2009-04-01    浏览次数: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多地是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归因于金融危机,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已经凸现,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度比较突出,但此后形势有所缓和。近年来,随着扩招大学生陆续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们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的同时,还应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寻求可持续性的治本之策。

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来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大学生就业要求存在矛盾。首先,从发达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还不发达,社会的就业容量严重不足。其次,就业的政策性壁垒仍然存在,主要是人事管理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部分用人单位由于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无法招到人。第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仍停留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上。比如西部计划志愿者考公务员享受加分政策,各地落实情况不一,我省也只是近两年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才得以落实。

二是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要求存在矛盾。首先是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在团中央的一项调查中,60%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而学校专业课程的调整速度还不能及时赶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学校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往往鼓励校内活动而忽视校外活动。三是高校就业指导滞后。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管理幅度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三是不完善的就业市场与大学生就业要求存在矛盾。我国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服务手段粗放、服务方式单一,与日趋增长的就业服务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倾向于利用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寻找就业出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

四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综合素质与就业要求存在矛盾。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就业要求不相适应。普遍表现为大学生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学校组织的实践锻炼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结合不紧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不到锻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狭窄,往往依托于家庭背景,还不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等。三是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多数学生考上大学以后就不再认真学习,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不高,注意力和精力都用在了应付考试上。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模糊,没有职业生涯的概念,更不知道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将来职业发展相结合提前着手筹划,而是到临近毕业才开始准备,往往表现为就业恐慌。四是大学生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等多种原因,当今青年学生的独立性较差,往往是“考大学靠压、上大学靠供、找工作靠关系”,影响了青年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往往在大学毕业时还不能很好的走向社会。

针对上述种种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个别部门和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来逐步解决。在这过程中,共青团组织既不能为学生直接提供岗位,也不能直接制定优惠政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工作,我们能够开展一些什么工作?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联系广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优势,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创新点,在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提高素质方面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一要积极开展正面教育。共青团组织要通过设计开展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省情,正确分析就业形势,丢掉“精英”意识,实事求是的确定就业期望值;要引导大学生把眼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基层,就业地区由发达地区转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和建功立业;要引导大学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二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要通过发掘、培养和选树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典型,让大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勇于创业,勇敢走出创业就业的第一步。三要积极为大学生寻求政策支持与帮扶。共青团组织有着广泛整合社会资源的优势。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联合出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解决资金、技术等实际困难;要利用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平台,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实现更大发展。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在关心关注着他们,给他们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2、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提高就业成功率重点要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入手。一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已被学生视为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共青团组织要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正确引导社会实践方向,尤其要突出就业创业的主题,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合理设计开展活动。在高校,要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兼职、校内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为补充,建立和进一步完善高校社会实践体系;探索将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赋予一定的学分,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面;要保护和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奉献青春中锻炼成才。二是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见习机会。企业招聘员工最看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而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正是实际工作经验。团中央部署开展的“青春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和团省委开展的“学士后流动站”建设工作,正是适应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需求,在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见习的机会,提高工作经验,实现灵活就业,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平台,减少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风险。这项工作举措虽然没有让大学生实现完全就业,但是所倡导的灵活就业的理念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与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要求相契合,只要运作得力,是非常有生命力而且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组织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及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评估,在择业过程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团干部尤其是高校团干部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借助高校专家学者的力量,同时动员各方面,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3、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挖掘、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益。大学生敢闯敢干,自主意识强,具有巨大的创业潜能,只是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扶持。团组织要鼓励支持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兴办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小企业,不仅实现自己就业,而且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要争取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依托高校的优势,到高新技术产业创业;要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鼓励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且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要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团、建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

4、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是就业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家庭背景可以依靠,没有社会关系可以运用,就业渠道相对较少,而且他们的就业状况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更为广泛。但是,这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就业的愿望更为迫切,能够扎扎实实地从基层做起,这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优势。团组织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充分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签约状况,将就业资源和信息优先向他们倾斜,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5、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导致一些人找不到岗位、一些岗位又找不到人。共青团组织具有联系广泛的优势,既联系企业、又联系广大青年学生,可以在企业和青年中牵线搭桥。团组织要主动发挥优势,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服务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信息发布、政策介绍、供需见面等多方面服务。今年以来,团省委与齐鲁晚报等单位联合开展了“飞扬2009――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在齐鲁晚报上开辟专栏用于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成功典型及就业创业信息,得到大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团组织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信息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团省委开设的就业信息超市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就业创业信息的便捷渠道,下一步还应该在扩大信息来源、扩大受众面、拓展宣传渠道上再下功夫,真正发挥信息超市的作用。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对这项工作,团组织要充分分析形势,找准工作切入点,科学设计开展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充分的论证和具体的制度为基础,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打造经得住时间考验,为实践所证明的优秀工作典范。

Baidu
sogou